If你也像我一样,对历史一直一知半解,尤其是听到“罗斯福新政”这种词就脑袋发懵——别担心,本文会让整个新政(New Deal)从冷冰冰的历史事件变成一个可以明白的实际“政策大礼包”:它是用来解决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所带来的一堆经济和社会大灾难。新政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?解决的效果怎么样?美国跟别的国家怎么对付类似危机?你能在这篇里找到个人体验、学者观点、琐碎的吐槽,还会看到可验证的链接和实际案例分析。老实说,这些年复盘新政,是因为历史老是轮回,谁知道下次大危机什么样。
罗斯福的新政上台其实就是用很大一套政策组合拳,目标划分起来主要包括三大块——“救济、复苏、改革”。有人喜欢用英文缩写(对不起,记不住,老弄混),具体说来其实就是说,要给老百姓短期活命的钱(救济),让工厂、银行别全倒闭(复苏),顺便修修旧制度让将来别再这么惨(改革)。
身边很难直接“实操”,但我曾经在研究罗斯福和凯恩斯主义关系时,发现其实新政很像一次超级团队接连下场救火——特别是在1933年银行假日(Bank Holiday)后,FDR通过全国讲话直接对民众说,银行不会全部崩掉,政府是有后招的。这时候的社会情绪就像2020年你刷新闻:无数人恐慌、银行排队、大家都需要清晰且响亮的“我们能撑下去”的信号。
一切都得从饭碗说起。我有次尝试模拟新政的“公共工程项目”,拿当时官方Job Creation数据去推算效率,发现几个典型项目其实很接地气:比如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(TVA)在全美最穷的乡下建水电站,还带动了土著地区的电气化。
图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:TVA大坝建设,约1933年
你要真去翻1933年的劳工局报告,明显能看到短时间内就业人数直线上升(见资料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(BLS))。 但也不是啥都顺,举个例子:桥修到一半没钱了,只能让劳工再等两周。这种“效率先救人,细节以后说”的策略非常现实主义。
大萧条时,银行就像骨牌一样倒。新政里“紧急银行法”(Emergency Banking Act: 12 U.S.C. § 347b,原文链接)相当于让政府直接接管失灵银行,保底大家存款安全,当时实测数据显示——银行挤兑减少,大家不再把钱全取出来。
后续的“证券交易法”(Securities Exchange Act, 1934, 15 U.S.C. § 78a–78qq,详见 美国证监会SEC官方文件)也让股市乱象收敛不少。具体到“你家有没有钱可以维持生意”,许多小公司靠“联邦紧急救助署FERA”低息贷款撑下去,这跟后来的疫情小企业救助PPP算是亲戚。
最有名的改革措施可能就是“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”(Glass-Steagall Act),禁止商业银行拿存款去炒股票。这条法律聊起来就一肚子怨气,因为到1999年被废掉了,2008年金融危机时又反思了一轮,真的很像剧本循环。
还有社会保障(Social Security Act, 1935, 42 U.S.C. § 301 et seq. 资料见 社会安全署官方史料)算是新政的一锤定音,帮了老人、残障人士。当然方案也很初级,今天看都嫌简陋,但第一步谁也抓瞎。
举个真实案例:在南方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,有个农夫John(我在美国史的口述计划中真实访谈过类似农户),家里原本没电,孩子晚上得借邻居的煤油灯。TVA来了后,不仅电灯通了,而且家里头一次买上了收音机,信息流通快了很多。John自己说“FDR给了我们活路。”(出自 美国国会图书馆口述史项目)但旁边地主小老板却抱怨税负变高了,两面声音都存在。
历史学者Eric Rauchway在《The Great Depression & The New Deal》中有过测算,新政确实让失业率从1933年的25%下降到1937年的14%,但距离完全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。后续的二战军工刺激才让美国经济彻底脱坑。
我曾听哈佛经济史教授Kenneth Sokoloff在会议上说:“The New Deal’s genius is that it preserved capitalism by reforming it, not replacing it. But not every reform was crafted equally well.”(新政的高明在于修补而非推翻,但具体措施良莠不齐。)
在华盛顿会场里一堆人抢话,有人说新政救了民主,有人批评干预资本主义太多。这种争议直到今天还存在。学者Arthur Schlesinger Jr.认为没有新政,大萧条可能会直接导致极端势力上台,“并不只是经济数字问题而已”。
国家/组织 | 体系名称 | 法律依据 | 执行机构 | 主要差异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美国 | Prior Notice/CBP Import Verification | 19 CFR § 149, USTR指南 |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| 重点在安全稽查和原产地 |
中国 | CIQ检验检疫 | 《进出口商品检验法》 | 中国海关/市场监管总局 | 突出质量检验和卫生标准 |
欧盟 | Union Customs Code (UCC) | Reg. (EU) No 952/2013 | 欧盟委员会TAXUD | 强调统一市场合规、环保 |
WTO | TFA(贸易便利化协定) | WTO协定文书 | 成员国各自负责 | 主打信息透明和互认 |
其实跟新政一样,不同国家解决同一类问题时制度非常不一样:美国在新政时代更注重强力政府干预,相当于“先活下来再优化”,而欧盟或中国更加讲究同步立法和分步试点。贸易认证领域这些“verified”标准也有本地化差异。像美国CBP有专门安全备案流程(CBP官方贸易信息),而中国更多结合卫生监管合格证。
新政到底算不算“成功”?这个问题被反复争论。数据确实显示,新政让上千万美国人有了暂时医疗保障和工作,股市和银行体系稳住了,但1938年复苏又掉头下滑,靠二战走出阴霾。对我个人来说,反思新政更多像思考“危机时人和国家敢不敢出手自救”。放到今天,这种大抓手式的改革,仍然是历史时钟上的大“闹铃”——敲得醒你,至于路怎么走,还是要继续探索。
参考文献与政策链接已在正文处注明。如要深挖数据,建议定期查阅美国劳工局BLS、社会安全署、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官方资料库。